湘教版保护膜脑教案 保护我们的脑教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湘教版保护膜脑教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湘教版保护膜脑教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晚清最耻辱的战役是哪一场战役?
我觉得应该是冯子材老将军打的抗法战争中的镇南关大捷,因为近代的不平的条约不管是割地还是赔款,大都是清朝打输了签的,只有广西这一战是打赢了签的。
冯子材将军
战争结果是清军攻克越北重镇同登和凉山,将法军赶出越北地区,并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
但最后,在英国人的调停下,清庭派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中法新约》,否定了清朝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
李鸿章
法国正是在签订此条约后,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中国的掠夺,中越中老边境的许多中国领土和人民最终划入了法属印度支那,永远离开了祖国的怀抱;滇越铁路将中国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运到越南海防港,再上船运往法兰西,支撑了法国的繁荣和霸权。
滇越铁路云南屏边境内的人字桥
晚清最耻辱的一战,就是中法战争!赢了战争反而丢了尊严,古今罕见,举世无双!
1883年末,法国入侵越南,继而想进犯中国,中法战争旋即拉开序幕。
战争前期,法军凭借强大的海军优势,重创清朝水师,破坏东南沿海多处海防设施。同时,又在台湾、越南等地接连击败清朝陆军。然而,法军始终没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885年,镇南关战役爆发,老将冯子材受命驰赴镇南关,部署战守,在隘口抢筑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筑成了较完整的防御阵地。
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冯子材率士卒冲出墙外,与敌军猛烈搏斗,最终击退进犯法军,从而遏阻了其对中国边境的窥伺。
此后,冯子材率部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等地,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让法军陷入进退两难之困境。
镇南关大捷称为中法战争的转折点,此后清军由守转攻,开始接连追击法军。
晚清的历史近乎一部屈辱史,每场战争都打得很屈辱,不能扬威异域,也不能驱逐西洋。
鸦片战争中,清军在主场作战,但从湖北调兵到前线的时间,竟然比英军从南非调兵到东南海面的时间长。此战清军花费军费是英军的两倍。但战局一触即溃,在厦门、镇海、定海、宁波、镇江,清军连战连败。精心准备的浙东反击战,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当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漕运被截断,海上被封锁,清王朝选择了求和。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以上海为基地,三次北上,并在广州成立四年伪政府。第一次攻占大沽口,沿白河口到达天津郊外,清朝被迫签订《天津条约》;第二次北上在大沽口受挫;第三次北上,一路下大沽、破天津、张家湾、通州连战皆捷,攻占北京,咸丰皇帝北狩热河,签订城下之盟《北京条约》。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中法战争,清军除了福建水师覆灭外,在台湾、越南战场都取得一定战果,但之后也是主动求和,放弃宗主国要求,承认法国势力范围。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清军先后动员湘淮军精锐出关作战,结果是半岛作战一塌糊涂、辽东作战惨败、山东半岛作战丧亡惨重,威海卫基地也丢失了。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设场,颜面丧尽。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清朝历史。(本文约550字,阅读需时2分)
这个“四万万人同一哭”所指的战争就是甲午中日战争。
晚清最为耻辱的战役,当属此役。
日本在大清眼里就是一不值得一提的弹丸小国,因此当中日在朝鲜发生冲突后,大清很罕见的勇敢对日本宣战:
这语气,就像是派出大军,立马荡平倭国的气势。
但是实际战况如何呢?
旅顺大屠杀
比战败更屈辱的是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
视频加载中...
晚清抵御外国侵略的战争几乎都是失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要说耻辱的战役多的是,那么最耻辱的是哪个呢?
我认为最耻辱的那个战役是发生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地点在天津的八里桥,史称八里桥之战。当时清朝的部队在5万到6万之间,而且有蒙古骑兵3万人,而英法联军人数才7000人,由于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相差太远,导致清军惨败,而英法联军中法军仅死3人,伤18人,英军死2人,伤29人。而清军全军溃退,死亡超过3000人。而且当时统帅清军的将领还是晚清比较能征善战的蒙古亲王曾格林沁,这个战役也是冷兵器的近战与西方新的热兵器的一次大规模的对碰。
我认为是甲午海战,因为在当时李鸿章等人已经主张向西方购买新式军舰,而且大清也已经购买了不少的坚船利炮,军舰的数量已经足足多于日本的军舰数量。但是,即使是这样,大清朝都输了,大清输在了朝廷的腐败7上,他们用军舰来当做货船,而且还在炮弹上做了手脚,偷工减料,导致在打仗的时候,炮弹还要用锉刀自己去加工,而且自己内部还出现了人买卖军火。在朝廷上,慈溪还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把购买军舰的经费用到了自己的寿宴上,这样一来,购买军舰的事就搁置了,这样是挺搞笑的。所以,一个腐败就弄没了一个国家,耻辱。
镇压太平天国后,清朝为什么没有陷入东汉末年的那种乱局?
大凡历代王朝衰亡之际,几乎都会伴随着内忧或是外患,而内外交困之后,势必会出现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的失衡现象。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地方豪强趁势而起割据地方,令东汉朝廷尾大不掉最终名存实亡,再如唐末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拥兵自重,助长了黄巢之乱和朱温篡唐的发生。
但是,清末在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却没有出现十分明显的中央与地方脱节、对立的情况,有悖于传统的历史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就在于清朝中后期中央在财政上的高度坚强,在手段和思维上超过了古代政府,尤其是晚清时期,清朝在经济结构上和古代政府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不再是以传统农业税作为财政收入的大头,取而代之的则是灵活的商业税和海关税,还有借外债来弥补赤字。
太平天国运动浩浩荡荡的席卷了七省四十七郡达十四年之久,花费了上亿两白银,放在任何一个古代王朝里肯定都是承受不住的,朝廷一定逼迫百姓征丁交款,最终加剧社会矛盾进而影响社会动荡走向灭亡。但是清政府却并没有高压征税,因为海关税和商业税一年可以带来的税收就多达五六千万,良好的财政体系是令中央政府巍然屹立的根本所在,因此地方上的野心家们也就不敢轻举妄动。
除了清廷自身财税有保障外,借外债也成为了一种规避经济风险的新方式,通过与外国银行的进行抵押贷款交易,运用金融手段也能满足军事财政上的需求,而中国市场的广阔和资源的丰富,也令洋人银行十分愿意借款给中国,因而即便是清政府有财政力不从心的时候,也依然可以通过外债来短期内平衡政府财政上的赤字,也不会轻易出现政权的垮塌,所以,一次战争只是给清政府造成短暂的困难,却无法永久的令其失去失衡。
因为中央政府财政的坚挺,所以就决定了晚清政府政治上的稳定,而东汉末年、唐朝末年、北宋末年等等的王朝衰亡都与社会经济的崩溃,中央财政的短缺紧密相连,中央衰微后,地方才会趁机谋求独立,而中央强势,就不会出现大乱局的情况,清朝真正出现大乱,则是在甲午战争后才渐渐失控的。
东汉末年的乱剧,张角兄弟只是引子,一众豪强才是正戏。借着剿灭黄巾军的契机,所有忠心的和不忠心的各方豪强都精心积累了自己的实力,直至最终演绎成了一场混战,然后成就了三个人的伟业:曹操、刘备和孙权。
黄巾起义被平定后,东汉出现的是谁?董卓。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清朝出现的是谁?曾国藩和李鸿章等。彼此的胸怀和人生追求差距还是较大的。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心中,太平天国运动其实只是小患,境外不断渗入的那些才是大敌。
东汉末年,中国即是天下。而到了清朝末年,基本所有的有识之士都有了全球的概念。1840年鸦片战争大败之后,数年来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了世界的巨变和清朝的孱弱。对这些人而言,心中思来想去的恐怕都是如何使中国重新强大,因此都在忙着搞“洋务运动”。
另外,清朝中央政府显得要比汉末高明的多,制衡战术用的炉火纯青。此时的朝廷中央军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朝廷剿灭太平天国的主力部队是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靠团练起家的湘军、淮军和楚军等。这些部队规模小时,可以靠主将筹措,地方乡绅捐款就能生存。但是随着规模扩大,就需要朝廷的财政进行支持了。因此朝廷可以通过更换官员的方式获得对军队的重新掌控权。曾国藩的湘军强盛,朝廷就扶持楚军和淮军与之制衡;李鸿章的淮军强盛,朝廷又扶植张之洞等人进行掣肘,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最后,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外国势力也是支持清朝政府的。剿灭太平天国时,英国人戈登曾带军队支持曾国藩;英法联合部队曾支持左宗棠,这是东汉末年绝不会出现的情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湘教版保护膜脑教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湘教版保护膜脑教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